讀《蘇東坡傳》心得體會 國控商貿:趙春艷
春節疫情期間閑來無事,便把老師推薦女兒讀的《蘇東傳》拿來賞讀,讀的過程中頗有感觸,時不時和家人分享個中細節與感受。印象最深當是蘇東坡樂學、好學、寓學于無形的好習慣,心有大愛、灑脫隨性、樂天達觀的好心態以及他自律、節制、順應自然的養生觀。
好習慣。
唐宋八大家蘇家占三席,父親蘇洵凝煉深沉,哥哥蘇軾達觀豪放,弟弟蘇轍內斂謹重,“二子皆天才,長者明敏尤可愛”。但明敏可愛的蘇東坡成為受人敬仰、作品經久流傳的文學大家,不只是憑天賦就能作到的,還需要勤學和苦練。
一是廣讀詩書、涉獵廣泛。蘇東坡有文學天賦,又努力刻苦,視讀書和寫文章為人生樂事 ,一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。除應考必讀的儒學經典,像四書五經、史書、詩、文等外,蘇東坡對佛經道藏、醫學、藥學也深有研究。廣泛的閱讀功底不但體現在其作品能夠引經據典、溯古追今;也體現在波折起伏的人生歷程中他對人生哲理的體悟,并形成其獨特的人生哲學。
二是勤學苦練、精讀經典。古代學子,要求熟讀背誦大量的文學經典,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,蘇東坡就用這種方法,甚至一生都保留抄書的習慣。在晚年和蘇轍分別為五經作注,先后注完易經、論語和尚書,也教導兒子蘇過手抄唐書和漢書。關于蘇東坡抄書有這樣一個小故事:貶謫黃州期間,有個朋友去拜見,通報后,蘇東坡卻遲遲不出,后解釋說,因在做“日課”┄抄書,所以出來晚了。如此天才開卷即可終身不忘,還用抄書?朋友不解,蘇東坡介紹說自己其實已手抄漢書三次,最初一段事抄三個字為標題,讀背后邊的內容,后要抄兩字,現就只要一個字了。朋友試著列舉他抄的一字標題,蘇東坡應聲背誦幾百字,一字不差,朋友贊嘆不已。后以之鼓勵兒子:“東坡尚如此,中人之性可不勤讀書邪?”用現在比較流行話解釋: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,你憑啥不努力。
三是自我抒懷、唱和往來。眾所周知,蘇東坡性格豪爽,喜愛交朋友,有關他多彩多姿的政治生涯和生活趣事,存在于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,也存在于朋友們寫的大量的閑話漫談中。宋儒長于寫日記,蘇東坡不但寫日記,也寫札記,遇有游山玩水、思想、人物、處所、事件都要記下來;更樂于與朋友之間往來投贈、高手過招,互通信件、唱和詩詞,尤其和弟弟蘇轍之間的唱和作品成為兄弟情深、患難與共的最好見證。兄弟二人之間的唱和詩作多達七百余首,是彼此詩歌創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這些詩內容豐富,情感真摯,讀來讓人感動。蘇東坡一生筆耕不止,雖常因詩文遭禍,但仍感慨:“文章如金玉珠具,未易鄙棄也”,也曾力辯能讓人感到快樂的力量,本身就是文學創作的報酬。想來,蘇東坡的作品能使讀者快樂,應因他以寫作為樂:“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,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,我筆皆可暢達之”,而這快樂便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,并感染到讀者。
四是興趣廣泛、樂于實踐。除喜歡詩文創作外,蘇東坡還喜歡書法和畫畫,是著名的書法家(宋四家之首)、畫家,其論書畫均有卓見,論畫的影響更為深遠,重視神似,主張畫外有情。他還喜歡旅游,一生曾調任或貶謫陜西、河南、浙江、山東、湖北、江蘇、廣東甚至海南島等地,期間暢游附近山水田地、庭院廟宇,即使在偏遠荒涼之地,蘇東坡也能發現獨特的風景之美。善于嘗試,曾試做橘子酒和松酒、發明烤羊脊、制作東坡肉,也曾因和朋友研究制墨,險些把房子燒了。閑暇時喜歡與朋友喝酒聊天、談經論道,對佛學和道教十分感興趣,因此結識了眾多僧人和道士。也喜歡練習印度教的瑜珈術,并形成自己的修煉方法。
好心態。
正如林語堂在書序中所說,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。蘇東坡這一生,有順境有逆境,有出世有入世,有仁愛濟世,有山水自然,也有對人生哲理的了悟。他一生不斷被迫遷徙,足跡遍布半個中國,被貶謫地一次比一次苦,一次比一次遠,但無論流落何方,他都能迅速調整心態、故態重萌,很少憂傷,往往能苦中作樂,寄情山水,超然曠達、隨遇而安,真誠勇敢、無往而不前,并能在幽居的生活里發現無窮樂趣和人生哲理,用儒家的君子坦蕩蕩,用道家的清靜無為,用佛家的四大皆空來安慰自己、安慰身邊的家人及朋友。
隨遇而安,知足常樂。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是蘇東坡一直欣賞并奉行的生活態度,他深信自己安心所處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故鄉,所以能夠把當地人當做親人和朋友,并完全融入到那里的生活。他說“人生如逆境,我亦是行人”,所以“尊前不用翠眉顰”,要知足常樂。在清苦荒涼的黃州,他因自已開荒種田、自蓋農舍以及自創的吃食感到得意而滿足,覺得勞而有獲心中歡喜;以江山風月本無常主,閑者便是主人的心境,在自己簡陋的住處,發現別即便是天堂也見不到、感覺不到的風光之美;寄情山水,激發靈感,創作了著名的《臨江仙.夜歸臨皋》《念奴嬌.赤壁懷古》,前、后《赤壁賦》。在瘟疫多發的惠州,幾近花甲的他,感慨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,“為報先生春睡足,道人輕打五更鐘”,愜意的做著要在惠州安享晚年的美夢。在瘴雨蠻煙的儋州,天天帶著叫做“烏嘴”的狗到處找人聊天,在立春的時候喝的暈乎乎的感慨“不似天涯,卷起楊花似雪花”,在和當地老書生逛完夜市回家后,興奮的睡不著反笑韓愈: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。北歸的時候安慰當地人“我本海南民,寄生西蜀州。忽然跨海去,譬如事遠游。”
細處見悟,幽默詼諧。蘇東坡特別善于在艱難的生活中常中見奇,苦中作樂。他曾向朋友夸耀貶謫黃州時棲身的臨皋亭,不下不數十步,便是大江(其實就是簡陋的江邊驛站),并戲說比人家的新園池好,因為不用交稅。曾嘲笑同歲的門人和自已“是歲生者無富貴人,而仆與夢得為窮之冠,即吾二人而觀之,當推夢得為首。”面對儋州當地無醫無藥的困境,他寫信說“每念及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,予頗自慶幸”。在向家人寫信說到儋州當地人請他吃的牡蠣時,不忘俏皮的警告“無令中朝大夫知,恐爭南徙,以分此味”。
心胸開闊、寬厚待人。蘇東坡曾言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,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”。在蘇東坡被貶惠州時,其有詩作傳到京城,當時的宰相章惇看到后,覺得他過得還是蠻舒服,就把已過60歲的老人遠謫儋州。后蘇東坡遇赦,而章惇被貶,章惇的兒子寫信給蘇東坡,生怕蘇東坡會報復父親。而看到來信的蘇東坡一面感慨人家兒子文采好,一面回信表達:“我和你父親雖然中間有些不合,但我們一直都是好朋友”,并著重把在嶺南居住的經驗進行了囑咐。同樣,之前他曾特意去看望已經隱退的政敵王安石,與其喝酒、討論詩詞,像多年未見的故友;給在上任路上碰到的,曾在“烏臺詩案”中看管他的獄卒,講寓言小故事,善意安慰獄卒不用因獄中對他態度不好而害怕。在貶謫中政敵們曾把原與蘇東坡有些許宿怨的人派去管制他,沒想到在相互了解后那些人不但與其化敵為友,甚至有的成為他的至交。
經歷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蘇軾,曾對苦樂榮辱,有這樣體悟:“樂事可慕,苦事可畏,此是未至時心耳。及苦樂既至,以身履之,求畏慕者初不可得。況既過之后,復有何物比之,尋聲捕影,系風趁夢,此四者猶有仿佛也。”。